2025年是鄂城鋼鐵公司“精益管理年”,黨委宣傳部策劃推出“精益管理 鄂鋼之道”系列訪談,邀請相關廠部負責人聚焦“構建鄂鋼特色的精益管理體系,形成穩定盈利的‘四種能力’”年度目標,向一線基層車間、班組員工詳細闡述該公司實施精益管理的意義、要求,展示典型案例,切實統一思想、凝聚力量,推動精益管理部署要求落實落地。
“精益管理”訪談(一)
本期“精益管理”訪談,邀請運營改善部部長褚博源闡述他對精益管理的理解和推廣~
戰略定位篇
鄂鋼將2025年定為“精益管理元年”是基于怎樣的戰略考量?
褚博源:鄂城鋼鐵公司將2025年定為“精益管理年”,主要基于幾個方面考慮:近年來,該公司在基層基礎能力建設方面取得一定進展,形成了特色文化,但在精益化管理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。要想成功穿越行業周期,實現從成本競爭向經營競爭的轉變,必須推進精益管理,給未來發展打基礎。基于上述原因,需要從規范化管理向精益化管理逐步迭代遞進,從“精細”管理向“精準、精益”管理升級。
“鄂鋼特色精益管理體系”的核心差異點體現在哪些方面?
褚博源:鄂鋼特色精益管理體系的核心差異點,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。
首先是三維驅動模式,也就是“精益市場、精益現場、精益智能”這三大支柱。把客戶導向、數據驅動和全員參與的原則融合在一起,形成一個覆蓋全價值鏈的管理閉環;其次是文化和實踐相結合,以“極致文化、執行文化、對標文化”“一人一表”全員評價機制為基礎,培養鄂鋼特色的精益管理文化,讓文化在管理中發揮更大作用;最后是數智化深度融合,從公司、專業、廠部三個層面推進數智賦能,以AI場景應用、數據治理、智能工廠建設為核心,實現“管理筑基、技術破界”,助推精益經營落地。
體系構建篇
如何構建具有鄂鋼特色的精益管理體系?
褚博源:從系統角度來看,管理體系構建都是圍繞三個方面構建,即設定目標、明確路徑、提供保障。鄂鋼特色的精益管理體系也是一樣,關鍵是結合公司現狀,突顯鄂鋼特色。
在目標方面,設定了打造“四力”總目標,即“客戶至上的服務能力、穩定向好的盈利能力、持續改進的體系能力和高效精準的智控能力”,確保企業能持續穩定盈利。
在路徑方面,首先確定精益管理體系框架!立足精益市場(開源)、精益現場(節流)、精益智能(賦能)三個維度,構建“全面、系統、協調高效”的精益管理體系,這也是鄂鋼特色所在。在精益市場方面,要求以客戶為中心,強化用戶思維和品牌經營,從現場生產型向市場經營型轉變;在精益現場方面,要求以產品為中心,堅持標準化作業和規范化管理,強化制造協同,實現“安全、穩定、高效、綠色”生產;在精益智能方面,要求以數字為中心,強化數字化運營和“AI + 鋼鐵”應用,實現 “數據驅動、全鏈穿透”。
其次,為推進精益市場、精益現場、精益智能的落實落地,制訂了七項具體舉措(七強化、七聚焦)。
?強化營銷管理,聚焦極致低庫存、合同兌現,加強全價值鏈采購管控,健全QCDVS 服務體系,提升市場競爭力;
?強化過程管控,聚焦消除浪費、穩定高效,開展6S管理、全員改善等工作,提升現場管理力;
?強化數智加持,聚焦流程自動化、協同智能化、數據可視化,推進數據治理、人工智能應用,提升數智驅動力;
?強化人才賦能,聚焦專業人才培養,優化激勵考核機制,針對性開展培訓,提升專業管理能力;
?強化體系思維,聚焦制度優化、流程改進、風險管控,形成“全面、系統、協調、高效”管理架構,提升體系能力;
?強化全面對標,聚焦年度重點工作,圍繞“10+1”,項目化推進,提升企業經營績效;
?強化長效機制,聚焦項目輸出與固化,形成鄂鋼精益文化,實現成果標準化、人才梯隊化、精益行為化。
在保障方面,建立了兩大保障機制。一是組織機制保障,成立了以董事長、總裁為組長的精益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發揮決策指導作用;二是推進機制保障,建立了會議機制、督導機制、評價機制、激勵機制發揮運行管控作用。
攻堅克難篇
在推進精益管理過程中,如何破除“三大壁壘”(思維定式壁壘、部門墻壁壘、傳統考核壁壘)?有哪些改革舉措?
褚博源:在推進精益管理過程中,破除“三大壁壘”是關鍵。
破除思維定式壁壘,通過文化引領,強化“無精益不智慧、無數據不決策”的理念,組織對標學習、案例復盤和全員改善活動,讓大家從靠經驗做事轉向靠數據、靠價值導向做事;通過培訓賦能,培養一批精益管理骨干和內訓師,提升全員的精益認知和能力。
破除部門墻壁壘,強化溝通與協同,建立產銷研供運聯動機制、跨部門單位聯動的快速響應,推動“現場到市場”全鏈條優化;流程穿透管理,通過業務流程診斷,識別堵點并改進,推進需要多部門協同的項目落地。
破除傳統考核壁壘,明確牽頭部門、時間節點、加減分標準,強化結果與過程并重;納入“一人一表”績效評價,讓個人目標和公司精益目標綁定,打破平均主義,實現差異化考核。
價值創造篇
怎么發揮基層員工的主觀能動性?有哪些創新機制保持全員參與熱情?
褚博源:在發揮基層員工主觀能動性方面,有不少創新機制。
在全員改善參與上,開展 “崗位對標”“崗位找茬” 活動,鼓勵員工提出改善提案,形成 “改善項目庫”;推進星級班組建設,通過班組對標和指標競賽激發基層活力。
在激勵與認可方面,設置加分項和專項獎勵,對優秀成果進行物質獎勵;樹立標桿,編制案例集,推廣優秀經驗,培養精益管理專家。
在能力成長方面,實施 “人崗匹配、能崗匹配”,識別員工能力缺口,提供定制化培訓;建立參與決策渠道,鼓勵員工參與流程診斷和制度優化,提升“主人翁”意識。(圖:朱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