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
“厚板產線熱裝效率提升的協同創新實踐與技術應用項目”
榮獲 2025 年重慶鋼鐵公司科學技術獎三等獎
這份榮譽
是對軋鋼廠厚板產線技術團隊
圍繞“熱”字開展效率攻堅的褒獎
“傳統觀念中,諸多高強度品種鋼都比較‘嬌貴’,需經過緩冷處理方可進入下一道工序,這制約了熱裝率的提升。”厚板技術團隊負責人郭小龍坦言,“尤其是含 Ni、Cu 的耐候鋼和風電鋼,因其合金成分復雜,為避免內部出現缺陷,必須下線堆冷長達16小時。”
如何讓這些鋼坯能夠“趁熱加工”,成為擺在大家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。厚板技術團隊大膽開展取消緩冷試驗,通過細化牌號分類、優化熱裝方式、精準控制鋼坯Als和N元素含量等措施,一步步搭建起穩定可靠的熱送熱裝體系。
“曾經‘非冷不可’的鋼坯,如今也能夠順利實現熱裝。”
談到取得的突破,團隊成員張利娟語氣中充滿自豪,“這極大拓寬了熱裝鋼種的范圍,為熱裝率的提升打開了新局面。”
熱坯在等待入爐的過程中,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散失寶貴的熱量。為了守住“熱量”,團隊打出“管理+技術”組合拳。在原料火切區域,用新型氫氧切割技術替代了高耗能天然氣的切割槍。
“現在切割斷面更平整,掛渣也更少,實現了節能、降本。”現場負責火切的操作人員彭峰介紹道。
生產組織模式從粗放的“按爐管理”轉變為精細化的“按塊管理”,靈活調配每一塊熱坯快速通過火切直接進入加熱爐。此外,團隊還在熱坯堆放區創新性地設置“保溫圍擋”,如同為熱坯覆蓋“棉被”,將熱坯平均庫齡縮短12小時,有效保留余溫。
熱坯快速入爐,對后續軋制的柔性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“熱坯不等人,我們要讓軋制節奏‘跟得上、軋得順’。”軋鋼工藝技術負責人姚俊波道出關鍵。為此,團隊引入“凸輥形技術”,同時細化軋制計劃排程規則,打破原有對軋制寬度的嚴格限制,實現了厚度與寬度的“柔性軋制”。熱送熱裝計劃與軋制計劃的高效匹配,減少了因計劃沖突導致的熱坯等待失溫,整條產線的生產節奏也更加流暢高效。
通過破解“熱”密碼,推動厚板產線熱裝率提升26%,與此同時還帶來加熱爐能耗降低25%-30%、氧化鐵皮損耗減少0.2%、合同交付周期縮短2.11天等綜合效益。(黃法、胡庭與、鄒蘭欣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