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鋼軋廠棒三熱軋車間,一場“螺螄殼里做道場”的“微改善”讓員工紛紛上頭,沒有大張旗鼓地動員會,也沒有動輒百萬的改造預算,車間從“人人都能提一嘴”的小建議入手,發動全員當起“改善達人”。
沒想到,這些來自一線的“土辦法”“巧心思”,竟成了提升效率、保障安全的“金鑰匙”,讓車間現場面貌煥然一新。
腦洞大開 生產線秒變“創意市集”
“把扳手掛在離操作臺近的地方,換一次工具能少走三步!”“給輸送鏈裝個調速按鈕,空轉時就能省電”……活動剛開始,大家紛紛打開了話匣子。
為了讓這些“靈光乍現”有效落地,車間想出不少實招。譬如,在生產線旁擺著醒目的“金點子建議箱”,午休時班組長帶頭開“吐槽大會”,還上線了“改善直通車”群聊,大家拍個照、說句話就能提交建議。
“以前覺得精益管理和自己關系不大,現在發現連喝水杯怎么擺都能提建議!”主操小王笑著說。因為“微改善”活動不設門檻,不管是調整設備參數,還是優化地面標識,只要能讓工作更順手,統統照單全收。短短一個月,車間就收到80多條建議,連班組休息室的微波爐擺放位置都成了大家討論的熱點。
你說我做 好點子秒變“實用神器”
這么多建議怎么落地?車間組建了由技術骨干、老技工組成的“評審團”,拿著筆記本、卷尺到現場驗證。操作工提出的調整坯料輸送鏈節奏建議,經過三天測試,每天能省下15度電;維修組優化的軋輥更換流程,將換輥時間縮短到10分鐘。
一些“小手術”很快在車間鋪開。地面容易打滑的區域鋪上防滑墊,光線昏暗的角落裝上LED燈,水泵軸承旁新裝了智能監測裝置。“現在設備有點風吹草動,系統就會報警,再也不用靠耳朵聽了!”點檢工老陳指著新設備直點贊。這些看得見、摸得著的變化,讓大家真切感受到:小建議真能解決大問題!
有獎有評 持續改善成“車間日常”
為了讓“微改善”不停歇,車間玩起了“積分兌換”獎勵。采納一條建議積10分,攢夠分數能換保溫杯、工具箱。每月還會舉辦“改善達人”評獎會,讓提出好建議的員工上臺領獎、分享經驗。更重要的是,車間把改善建議納入班組考核,形成“提出-評估-落實-反饋”的閉環管理。
如今在棒三熱軋車間,“今天你改善了嗎?”成了職工工間的新問候語。
“以前設備出問題等著修,現在大家發現螺絲松了都會主動上報。”車間主任感慨道。這種全員參與的改善活動,不僅讓生產效率大幅提高,更讓大家找到了當“車間主人”的感覺。未來,車間還計劃建立更多的改善平臺,讓更多“金點子”變成實實在在的“金豆子”。(晏麗、彭敏)